當前社會上一些大V、自媒體和民眾對民營企業發展信心不足,理解不透,甚至唱衰民營企業發展,認為民營企業發展空間受到擠壓、發展信心下滑主要原因在于四個方面:搶工程、難貸款、不兌現、倒查稅。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是對“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惡劣”這一不實信息的正面糾偏,民營企業未來的發展將大有可為!

一、“搶工程”問題
所謂“搶工程”,即由于央、國企在資金、團隊、管理、風險管控等方面比民營企業有優勢,一些國家級重大工程幾乎被央、國企承接,致使民營企業難有成長空間。
隨著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國家對新興產業的重視和培育力度將越來越大,民營企業將有機會在新興產業領域獲得更多發展機會。例如,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民營企業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創新突破。
同時,深化改革將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民營企業提供轉型升級的契機。民營企業可以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方式,提升自身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智域智庫首席咨詢師徐家明博士指出:“民營企業在當下應該‘苦練內功’,迅速轉型,擺脫自身在傳統施工方面的短板,從新興產業和產業結構化升級中找尋機會,以‘主角’的身份投入未來新基建發展?!?/strong>
二、“難貸款”問題
當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尚未健全,民間資本參與民營企業發展投資的渠道受限,民營經濟的發展缺乏資金支持。然而,銀行等金融機構為規避風險、避免壞賬與實現盈利,對民營企業存在規模大小與所有制方面限制重重,使得民營企業難以獲得與國企同等的待遇。
在二十屆三中全會后,政府會繼續加大引導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優化融資結構。除了傳統的抵押貸款之外,會在經營貸款、應收賬款的貸款、信用貸款、技術專利貸款等方面開放。
二是創新融資渠道。除了傳統的金融機構的貸款外,還會通過發行債券、上市、設立扶持基金、政策性返還等方式來支持有潛力的民營企業發展。
三、“不兌現”問題
盡管政府不斷出臺向民營企業傾斜的優惠政策,但在實際實踐中,民營企業在信貸支持、資源獲取、土地征用、人才引進、信息服務等生產要素的獲得方面仍然有很多桎梏。
智域智庫首席咨詢師徐家明博士預測,“二十屆三中全會后,以‘政府承諾’為主的招商將迎來徹底變革,逐漸向企業化行為轉變。例如,由產業園區、由產業基金、由國有企業向社會進行產業性的招商、產業鏈整合性招商和彼此互相賦能的招商?!?/strong>
在此過程中,合作模式也會從以往的“承諾—不兌現”轉向簽訂商業化合同的模式,從而營造更加公平、更加透明、更加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多機會。
四、“倒查稅”問題
前段時間“倒查30年補稅”的消息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事實上,這一表述并未在政府出臺的任何文件中正式出現過。稅務稽查是各地的常設部門,是為了維護更加公平清潔的市場環境,對遵守規范的民營企業并無特別影響。
二十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經濟將向著“一邊發展,一邊自我革新”的方向開展更大范圍和更大力度地轉型升級。

對此,智域智庫首席咨詢師徐家明博士指出,“政府局部打擊不規范經營的過程也是在倒逼市場環境變得更加公平公正,這會促進有產品、有技術、有市場的民營企業會在此環境中迅速成長。因此,民營企業在規范化經營的前提下,應該主動找準自己的盈利點、盈利產品、盈利空間,從而在公平清潔的市場環境中乘風而上!”
總結來說,社會對“民營企業發展空間受到壓縮”的誤判亟需澄清。二十屆三中全會之后,民營企業可以從產業結構的升級、融資渠道的創新、招商模式的優化、公平環境的營造等方面找到著力點,實現新突破。智域智庫也將陪伴民營企業找到更好的發展的空間和發展的機會,共同進步,共同成長!